湖南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简介

  学科点形成的历史、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开办全日制应用电子技术(办公自动化方向)专科,1999年开办计算机应用专科,2003年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2006年被确定为校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验收结论为"优秀",2015年被确定为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毕业1000余人,在校学生400多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两次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和2015年的验收结论均为"良好"。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 形成了一支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高职称12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省121人才第三层次1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5人,学校151人才第二层次2人,151人才第三层次3人。博士16人,在读博士7人,45岁以下24人。

  2. 形成了明确的学科方向。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三个方向上积聚了研究基础,形成了具有特色且稳定的学科方向。

  3. 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近五年来共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28项,研究经费457余万元;共计发表论文253篇,其中权威期刊11篇,CSCD核心期刊30余篇,SCI收录16篇,EI收录47余篇,获得国家专利 3项,专著6部,软件著作权10项。

  4. 已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本学科现拥有"新零售虚拟现实技术"、"移动商务智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移动电子商务"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研究平台。有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实验室7个。

  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办学声誉不断提高。近五年来,本学科专业共培养本科毕业生近500人,学生多次获得湖南省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等省级学科竞赛奖励。招生第一志愿率高,就业率达到97%以上。

  研究方向的特色及发展前景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我校商科背景相结合,在计算机前沿领域逐步形成学科特色。

  1. 计算机系统结构

  (1) 针对目前云环境资源利用率低、云计算应用性能不高,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自治性、动态性、分布性和异构性等问题,建立了动态计算资源配置以优化资源利用率的云计算体系架构。

  (2) 根据多Agent系统的反应扩散思想,提出一种多Agent学习算法,以求解各资源供需的协同控制策略,为云计算、服务计算中的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3) 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多Agent系统网络交易动态信任计算模型与信誉系统。

  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1) 针对不确定环境下服务组合问题,设计了不确定环境下服务组合及有效运行的系列方法。

  (2) 通过分析影响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构建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机制。

  (3)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中跨组织服务聚合和应用问题,建立了支持跨组织协同的服务工作流模型及方法。

  3. 计算机应用技术

  (1)采用MRF和BN分别对无向关系和有向关系进行建模,有效解决图象语义分析中维数灾难、图像分类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等问题,提高了语义等信息建模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2)以多源图像为自适应处理对象,让融合与分割协同工作,提高图像的自动解译水平。

  (3)建立了系统的会计舞弊识别理论与方法,探讨复杂信用风险管理的决策机理。

  本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科发展迅速、应用广阔、创新性强。相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增长,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2. 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国家和湖南"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学校提出的实现"三升三旺"的战略,2020年前后将建设成高水平财经大学的目标,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工科学科,将面临较好的发展空间,也将为我校经济管理学科提供有力支撑。